【曙暉焦點】黎恩灝:「政教分離」被錯誤解讀 陳樹暉:傳播理念須針對對象

中大天主教同學會在昨日(二月二十六日)邀請了前中大學生會會長黎恩灝,及學聯前秘書長陳樹暉,就天主教信仰與社運,分享自身經歷與見解,兩位都講到,雖現時本地天主教會內關社氣氛不濃厚,但天主教信仰與關社無衝突,教會社會訓導十分鼓勵社會參與。

錯誤解讀「政教分離」

黎恩灝表示,作為天主教教友的身分,及作為社會一分子關心社會,兩者沒有沖衝突,所謂「政教分離」被誤解了。

陳樹暉(左)及黎恩灝。
陳樹暉(左)及黎恩灝。

他說:「政教分離是separation of the church and the state(教會與國家分離),而不是separation of the church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教會與政治分離)。」「政教分離」是指教會不再像過去般,作為政府建制的一部分去影響社會,不是指基督徒不應有社會參與。

陳樹暉住上水,是基督之母堂的教友,由於該堂區宗座外方傳教會所牧養,堂區司鐸是意大利及墨西哥神父,對本地社會議題未必很了解。

教會沒有論政的文化

不單外地司鐸,本地司鐸往往對政治認識不深,司鐸在修院亦無接受這方面的培訓。沒有神父推動,黎恩灝指,本地教會在關社方面,便集中在「做service,人際間的關心」「人制,人與制度」之間的關心較少被提及。

「我不覺得教會內的看法特別Holy。」陳樹暉認為一般天主教教友的關社意識並無特別強,亦未必對公義特別執著。

中大學生馮有謙不完全認同這看法,他表示天主教信仰的培育是有效果的,只是不一定體現在對社會議題、政治立場方面,教友「關愛弱勢社群也可見到信仰的影響。」

馮有謙
馮有謙

「政教分離」是指教會不再作為政府建制的一部分去影響社會,不是指基督徒不應有社會參與。

高度關心家庭價值

黎恩灝指現時天主教友的關社,往往未必是由社會公義出發。「現時天主教教友很多都是中產家庭,因為出於關懷子女對家庭價值議題特別關注,而非出於關心有需要的人,而幫助他們就需要從制度上改變。」

一些天主教會關社側重家庭議題,他舉例說,九月二十八日發射催淚彈後一日,即九月二十九日,湯漢樞機向全港所有堂區發送牧函,題為:宣揚並活出「家庭的福音」。

有中大學生在分享會中發言,她對教會內是否有空間討討社會議題感到疑惑:有同學在教會內舉行一些關社宣傳的活動時,遭部分中年或較年長教友的不友善對待。

前學聯秘書長陳樹暉在正委(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的工作之一是與堂區關社組聯絡,他認為關社組的人「Friendly」,但的確堂區部分人,年紀較大的人,受自身經驗影響,一些固有的觀念難以改變,「但教會內討論空間絕對有。」

他覺得這是方式和對象的問題,面對不同對象就要用不同方式,例如擺街站,並沒有針對對象的背景及對事件的理解,因此很少成功說服他人。他建議如果想在堂區內有關社活動,可以是舉行茶聚,用更柔性的方法了解教友的想法。

有與會學生表示,部分堂區神父講道及主教在一些社會議題上立場模棱兩可,黎恩灝覺得到正正是模棱兩可給予了討論空間。「教會唔想得罪人,要知道天主教會有很多人,有有錢人,亦有公務員」,因此教會對外發言要十分小心。

參與門檻降低

談及理念傳播,陳樹暉指:「現在我們辦活動已經比前人輕鬆得多,學聯以前的前輩,要組織活動,真的要踏單車,全香港去派傳單,現在Facebook 開event 就搞定。」

但他亦慨嘆,現時社運界出現一種歪風,人人都只想做領袖,要出名,衍生出一種奇怪的「將多於兵」現象,「拿不到Media Focus的行動就無人肯做。」

黎恩灝認為社會言論空間,各方面的控制的確有收緊,但他仍對香港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有信心,因為收繄的同時,社會本身在改變,資訊愈來愈流通,變得愈來愈有活力。「即使現在收緊,將來亦會反彈。」

「短期內難以實現真正民主,但長遠來看卻未必是失敗了」

心急造成分裂

黎恩灝在社運界活躍多年,身歷不少社會事件,回看香港近年社運的歷史,他領悟到改變,不能、亦不可能一蹴即就。「爭取普選的成敗,在短期來看是失敗,因為短期內也難以實現真正民主。然而,長遠來看卻未必是失敗了。波蘭也經歷了五、六十年的共產統治,才得以民主化。現時再回看當年泛民分裂,其實原因就是心急,心急就是缺乏耐性,心理質素不好,心急就會鬧錯人。現在也是,因為有些人心急,好想快點有普選。而這種心急所造成的分裂,是不可修補的。」

分享會在王福元樓五樓舉行。
分享會在王福元樓五樓舉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