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殺」的香港學生

「被自殺」的香港學生

自開學至今,已有20名學生自殺身亡。有人歸咎於學生抗逆能力不足,思想幼稚;也有人認為教育制度出現問題,強迫學生死背爛讀、壓力過大。教育局固然責無旁貸,可是局方發現問題後才施施然召開緊急會議,對策更令人匪夷所思,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然而,問題核心並非出於學生或教育制度,而是香港被扭曲而詭異的社會氛圍。

香港人的生活要快而準,講求經濟效益、實際成果,收入穩定、能養家糊口就是所謂「正常」的工作,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這些工作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完成課程考試就可獲取專業資格,等於路路暢通、一世無憂。結果,社會上上下下都以這「專業資格」為目標,由政府到親朋戚友,都像猛獸看到獵物般窮追猛打,不惜一切也要得到。

我不期然想起電影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它以傳統學校威爾頓預科學院為背景,講述新老師基廷(Keating)一改學校常規,用新方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其中有位學生尼爾(Neil)深受感動,便違反父親要他讀醫科的命令,出演舞台劇,其父知悉後大發雷霆,第二天便要他轉校。結果,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以死明志。尼爾爭取的不只是職業自由,而是擺脫家庭的絕對控制及傳統社會價值觀。似曾相識?其實相似故事或許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只是不會留意,也不能伸出援手,深知香港學生難以逃出這漩渦。

第一次看暴雨驕陽是中學英語課,班上同學看得熱淚盈眶,著實影響不少同學選科。最令我深刻的是這句‘medicine,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醫學、商科、工科都是生活必需,但詩歌、浪漫、愛情就是我們活著的原因) ,間接使我踏上新聞之路。基廷老師以自我發現為本、教導為輔的方式,實行浪漫教學法,被社會主流視為「激進」、「不懂規矩」,結果便賠上了事業。

令我感傷的不只是結尾‘o captain, my captain’的送別,而是意識到我這輩子也不會遇到像基廷老師一樣的人。在香港,基廷老師只會存在於電影中,盡管老師有教學熱誠,也受困於這可怕的社會氛圍中。我相信,香港不乏想追求知識的人,但這裡根本無法一展所長。有能力的便離開這裡,沒有的就只能硬著頭皮努力,直至所有熱情被侵蝕掉,或是抵受不住壓力,選擇自殺逃避。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Henry David Thoreau

人是要「生活」而非「生存」,共勉之。

(文:Estella)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