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悲歌二】:我們沒有選擇|香企容

漫長的等待

 

在香港,尋求庇護者申請成功的比例很低,據2013年的統計指出,大約10%的尋求庇護者被聯合國難民公署確認難民身份,在香港出入境事務處的酷刑申請個案中,則僅有0.02%的個案被確認,即是截至2013年,全港僅有7人的酷刑申請被確認。2014年,社團組織難民關注網絡(Refugee Concern Network)的統計顯示,香港13%的政治避難申請要等七、八年,29%要等九年才能有結果。

 

另外,難民權益團體Justice Centre Hong Kong (前身為香港難民援助中心)數據反映,目前仍在等候入境事務處決定的有大約1900例政治避難申請和4200例酷刑受害人避難申請。

 

來自西非多哥(Togo)的Sebastian指出,1992年至今,只有37宗尋求庇護者申請成功獲批難民身份,「香港政府給我們的印象是,讓我們停留一段時間以後送我們回去。」又說:「如果他們不想為我們提供庇護,至少可以幫助我們去別的地方,而不是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們。」

 

她續指出難民申請的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以我的申請為例,有些負責處理的人甚至不知道多哥在哪裡,試問他們怎麼處理我的案件呢?他們跟我說『網上的資料顯示多哥沒有任何的政治迫害問題存在』但事實是多哥根本沒有電腦網絡,至少平民很難接觸到。又要求我提供被迫害或當地政權亂槍射殺平民的影片證明難民申請的必要性,那麼我基本上是無法提供證明的。」

 

離鄉背井為夢想 不是搶褔利

害怕在自己的行蹤被知悉,安全會再受威脅,受訪難民不敢露面;遠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受迫害的陰霾仍籠罩着他們的心。香企容攝

John和Sebastian均表示中文媒體對他們有負面的描述,某些新聞會報道說他們不是真正的難民,來香港只為了領取福利。「媒體向人們灌輸偏見。」William說「我們有自己的夢想,為了堅持夢想,才離開自己的家鄉,不是因為好玩。可惜人們都有刻板印象,他們從媒體認識我們,覺得我們不懷好意,也不明白我們為什麼離開家鄉。」

 

William解釋,香港只是一個過渡的地方,希望可以有一個公平的審查,並設置時限處理申請,好讓他們前往下一個地方,而不是讓他們「坐著發霉」。他們期盼在等待申請結果期間或獲批難民身份後,可以讓他們工作和接受教育,現時他們能得到的學習機會,很多都是通過教會和非牟利組織提供的免費課程,如:天主教團體有份合辦的「居留權大學」。

 

很多的庇護申請者都曾受過高等教育,港府真的應認真思考如何利用難民和政治避難申請者群體中的濟濟人才,讓他們為香港社會作貢獻。

 

教宗方濟各訂定明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1月17日)主題為「移民與難民質問我們:慈悲福音的答覆」,提醒眾人以慈悲之心關懷難民與流徙人士。耶穌曾教導我們,「凡你們對我最小的一個兄弟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1)自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各國互相推卸接受難民的責任,激起人類對人道精神的思考。不過當我們在責罵歐盟各國行為自私的時候,近在我們身邊的難民,會否反而被香港人無視了呢?

【難民悲歌一】:離鄉背井為夢想|香企容
【難民悲歌一】:離鄉背井為夢想|香企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