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暉專題】獨身規訓 聖召卻步?

歐美先進國家聖召嚴重缺乏,數據顯示美國在1966至2005這四十年間,教區司鐸人數會從35,000人跌至21,000人,但教友人數會從45,000,000升至74,000,000人,升幅達60﹪。缺乏司鐸令很多地方的聖堂沒有神父駐堂,教友不能每主日都有感恩祭。不少主教呼籲改變司鐸獨身律,祝聖已婚人士為司鐸,以解燃眉之急。梵蒂岡的回答仍樂觀地是「天主自會照顧」。
教會最高當局並非毫無理由的堅持教會法律,聖召缺乏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並不是有司鐸獨身律的天主教會才有,東正教與很多基督教派同樣有神職短缺的問題。有些同一社會背景的地方,他們聖召的短缺比天主教會更嚴重,可見聖召缺乏,主因並非來自司鐸獨身律,更來自其他的因素。神父還俗,主要也非抵擋不住性慾的吸引。很多人在這問題上做過廣泛的研究,尤以心理學家吉爾神父(James Gill) 最為卓著。他從二千五百位離職神父的個案發現,獨身不是他們最嚴重的問題,失意與消沉才是離職的主因。

 

不過,以香港教區為例,相信很教友都會認為教區缺乏神父聖召的原因是要守獨身,但原來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而並非主因,因為據香港天主教教會終身執事曾繁興執事表示,就他所知,家人反對、缺乏家庭培育、地區對成為神職人員的風氣如何等,反而是令人卻步的主要因素。以關俊棠神父、關傑棠神父為例,他們原是親兄弟,但他們的家人樂意接受他們把一生奉獻給天主這決定,並且送上祝福和支持。可惜的是,在香港,當一名感到聖召的教徒想要回應聖召時,遭到反對的居多,若那時候回應聖召的決心不夠堅定的話,那麼那人最後也只會放棄。另外,也有一種情況,由於現時一般家庭的人數較少,很多時只有一、兩個子女,因此,在回應聖召前他們可能考慮到父母將無人照顧,所以就此卻步了。不過,可能很多教友不知道,其實教會現時也會負起照顧神職人員的父母的責任。

 

他又以越南為例,指出當地對成為神職人員的風氣是非常積極的,很多年輕人都對能進入修院修道趨之仰慕,因為當地的天主教徒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又有很多的生活見證分享與熱心建設教會。另外,越南當地的公教家庭願意培育並鼓勵他們的子女投身聖職人員的行列。相較之下,香港確是缺少此類形的風氣和培育,實在難怪聖召不多。

 

他續道,我們難以放下物慾也是原因之一,他表示越是貧窮的地方,越容易出現聖召,以內地河北的石家莊獻縣為例,那裏的修院修生很多,但原因未必是那裏有很多虔誠的公教家庭,反而是因為他們太貧窮了,認為自己沒能力把子女養育成人,故此把他們送入修院生活。

 

另外,談神父也指出十誡第一誡即開宗明義說:「欽崇一個天主在萬有之上。」具體的表現,就是服從天父的旨意了。關於這一點,連父母也不例外,所以,當父母一旦認清了自己的孩子被天主揀選去擔任聖職的時候,就當盡己所能,鼓勵孩子慷慨答覆天主的召喚。這也是為什麼虔誠熱心的父母會以孩子當神父為榮,甚至有父母熱切祈求天主,揀選他們的孩子去當神父。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來自天主最大的恩惠與降福。他又以趙神父的故事為例:

 

趙神父是生長於大陸北方一個非常熱心虔誠的天主教老教友家庭。父母由於近親聯婚,以致十三個孩子中,趙神父成為僅存的碩果。但是,天主卻又偏偏揀選他走聖職這條路。照理說,他的父母一定會感到非常難過及難以割捨才是,甚至也有權要求他留在父母身邊,克盡人子的孝道。但是,由於兩位老人家事主至孝,認為這是天主賜他們趙家的最大光榮,所以不但不加阻撓,反而鼓勵有加。 ­

離別的前夕,母子默默相對,趙神父歉疚的對母親說:「娘啊!我這趟去,咱們趙家可真的要絕後了!」母親含著淚水安慰他說:「孩子,如果你結了婚而無後,娘當然會感到遺憾。但是你如果是為了當神父,光榮天主而絕後,做娘的是不會介意的。」 ­

 

翌日清晨,父親親自送他上路。在路的盡頭即將告別的時候,父親緊緊的拉著他的手說:「孩子,你離開我們,我們心裡當然是捨不得,但是我們仍然為你能被天主揀選而感到高興。此趟你去,爹和娘對你只有一個期望,希望你不要半途而廢才好!」父親遠遠的目送他離去,一直到他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薄霧之中。

大陸淪陷之後,趙神父和其他修士一起逃難,遠走菲島,繼續修道,後被派到台灣傳教,從此與父母失去了連絡。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他曾返鄉探視,才從鄰居口中獲悉,兩位老人家為了他去當神父和堅守信仰之故,相繼受到迫害而離開了人世。而他,至今仍堅守自己聖職的崗位,並未讓父母失望。

 

綜合談神父和曾執事兩人的解說而言,「守獨身」確實不是缺乏聖召的主因,反而是家庭的因素居多,看來想要解決聖召不足的問題,加強培育公教家庭才是更為有效的辨法。

 

【曙暉專題】牧職人員與婚姻

下一篇:缺乏神父 終身執事復興?

相關文章:

禁情禁慾 有欠人道?

冷知識 教會品位 神職的秩序

【曙暉專題】牧職人員與婚姻